jbo竞博兰溪千年文化解码 美食家李渔对万物生灵心存的善念
发布时间:2023-12-04 20:48:19

  jbo竞博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美食家、中医养生理论家,是我国17世纪文坛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李渔一生著述丰富,尤以《闲情偶记》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畅行至今。李渔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对美食的理解与感悟,也大多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一书中。

  李渔是一位热爱生活并懂得生活的士大夫,在他的笔下,再寻常的食材都会获得“灵魂”,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比如他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说:“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这一点可谓概括得相当精到,笋和菌类,是我们平时寻常可得的食材,就算吃到嘴里,三寸喉咙一下,也不过如此,但经过李渔妙笔的提醒,当我们再次咀嚼鲜笋和菌类时,这寻常的食材,似乎被赋予了一层魔力,激发着我们每一颗味蕾,是越嚼越鲜,深叹笠翁所言不虚也!再比如李渔爱蟹如“命”,他说自己“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甚至要专门留一笔钱用作买蟹的伙食费,他“自呼其钱为买命钱”,可见他对美食的钟情,以及赋予美食的人文乐趣。

  但是,《闲情偶寄》中最为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李渔的这段记叙:“有告予食鹅之法者,曰:昔有一人,善制鹅掌。每豢肥鹅将杀,先熬沸油一盂,投以鹅足,鹅痛欲绝,则纵之池中,任其跳跃。已而复禽复纵,炮瀹如初。若是者数四,则其为掌也,丰美甘甜,厚可径寸,是食中异品也。予曰:惨哉斯言!予不愿听之矣!物不幸而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偿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惨刑乎?二掌虽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时,则有百倍于此者。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

  这则烹饪鹅掌的“秘法”,是李渔从一位同好者那里听来的,但此时的笠翁,不仅没有表现出作为一位美食家jbo竞博,对美味的丝毫欣羡之情,反而对虐杀鹅的这种残忍行径义愤填膺,甚至连听都不忍再听下去。在他看来,像鹅这样的家禽,作为人类的食物,虽然是它们的不幸,但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人类而言,可以食其肉,却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口腹之欲,去虐杀它们,这种行为是笠翁所不齿的。在文章的末尾,他诅咒虐杀鹅者下地狱,一只鹅掌,让李渔善良的本性跃然纸上,可爱、可敬,又令人唏嘘!这是一位美食家心中的是非曲直、一位天性善良之人心中的悲悯、一位士大夫心中的道德坚守与良知善念。

  从这里,我们可以认定,李渔无论作为一位美食家,还是一位在其他艺术领域都有所成就的美学家,他是真正懂得美并拥有美的。因为任何“美”,都是以“真”和“善”作为基础,只有真、善、美相结合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jbo竞博,具体到美食层面,如果没有一颗对万物生灵热爱与敬畏的赤诚真心,没有对万物生灵最起码的善念,那么也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美味。这一点,是笠翁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身处新时代的当下,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抛却善念,只有心存善念地对待社会、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才能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构建得更加和谐美好。当然,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笠翁心中这份善念,和在他血液中流淌着的兰溪人自古传承的道德基因和人文情怀是休戚相关的,他的这份善jbo竞博,正体现了兰溪人的善,以及兰溪地方文化的善,也正是这一片溥洽善德的山水,孕育出了心存善念的笠翁。